普通讀者閱讀一篇文章或是一部小說,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有關信息,即文章的內容以及小說所講述的故事。文學批判家關注的可能是小說的主題、人物形象的塑造、小說的語言特點以及包含的社會意義等。譯者則不僅需要了解原文的內容,還必須要分析原文的內容是如何表達的。這是將原文轉換成目標語前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。只有對原文分析得越透徹,把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,翻譯起來才會越通順,越容易譯出比較忠實于原文的譯文來。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是對翻譯工作者的一個基本要求。如果拿到原文,不等看完就勿忙動筆,往往譯到最后,還無法弄清原文到底講了些什么。這種工作態度是萬萬要不得的。閱讀原文的過程,實際上就是讀者和作者交流的過程。
普通讀者在閱讀時往往可以“不求甚解”,只需弄清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,而譯者則必須要徹底弄清每句話、每個詞、甚至是每個音(如在翻譯詩歌時)的意義,并找到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系,對整篇文章的有機構成做到胸有成竹。這好比是臨畫,普通的觀畫者,只看畫上畫了些什么內容,畫得像不像,而臨畫者則必須要“看懂”原畫上的每一根線條,每一種色彩,以及它們是怎樣有機結合起來表達出畫的意境的。有些文本的翻譯(例如文學翻譯)也是如此。有些譯文與原文貌合神離,其部分原因就是沒有吃透原文。
也就是說,沒有成功地理解并閱讀原文,就好比是一些臨摩畫,雖然看上去很“像”原畫,但是在意境上卻相去甚遠。在閱讀原文的過程中,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對原文進行轉換的過程。譯者在閱讀并揣摩原文的時候,實際上已經在考慮如何將它“移植”到目標語的環境當中去了,每個可能會對翻譯工作造成困難的詞句,都已經在譯者的腦海里“登記注冊”。它們可能的譯法,也有了粗略的,甚至是非常仔細的考慮了,這個步驟是極其重要的??梢哉f,沒有這個“轉換”的過程,也就不可能產生合格的譯文。德國哲學家伽德默爾(Gadamer)說:“閱讀已經是翻譯了,而翻譯則是二次翻譯……”現在看來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。
在做翻譯工作時,工具書的作用不可忽視。當遇到不認識的或是專業性比較強的詞匯時,可以很好的通過工具書找到答案。工具書的選擇包括了兩重含義,一是譯者對工具書的選購和收藏,二是在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對工具書的選用。今天哈爾濱翻譯公司就來教各位翻譯工作者如何選擇翻譯工具書。
就選購和收藏來說,譯者應該遵循兩個原則。首先是常用,譯者的經濟水平畢竟有限,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的工具書都買下來,就算都買下來了,工具書太多,需要用時找起來也可能不是很方便。因此,譯者只需購買那些常用的工具書就可以了,偶爾用一用的不必都購買,需要時可以到圖書館或是書店里查閱就行了。在常用的工具書中,語言類詞典是必須要購買的,從事英漢翻譯的譯者,四種詞典即英語詞典、英漢詞典、漢英詞典和漢語詞典至少應該各買一本。如果是譯者經常翻譯某一領域的文獻,有關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詞典也需要買一本。
當前的職業譯者不可能長期只翻譯某一領域的文獻,所以買多學科或者綜合性的專業知識詞典,因為這樣的詞典翻譯多種領域的文獻都可以用。其次是權威,既然購買工具書的數量是有限的,那么買回來的每一本都應該是精品。通常來說,工具書權威與否取決于編著者和出版社的權威性。如果編著者是行業內的權威,即使出版社不知名,工具書一般來說也是可信的;同理,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書,即便是由不知名的編者編著,也是可靠的。如果出版社和編著者都很知名的話,工具書的權威性也差不了。當然,這也不是標準,要知道同行譯者的口碑也是判斷工具書權威性的標準之一。
就選用來說,也應遵循兩個原則。一是專業對口,在翻譯專業文獻時,應該查閱該專業的工具書,而且是單科工具書。如果沒有單科工具書的話,選用相關的多學科或綜合性的工具書。只有這樣才能查到某一術語在該專業中的真正含義,否則極有可能會造成張冠李戴的笑話。二是方便快捷,有些譯者過于偏愛大型詞典,不僅是語言類詞典要大,專業知識詞典也一樣。其實,只要不是過于罕見的義項或是非常生僻的詞,一般的詞典都是可以查到的。大詞典雖然收錄的詞匯比較全,詞義解釋也比較全面,但是查找詞條和義項時特別費勁,用起來反而不如小詞典方便。工具書的作用在于解決問題,譯者只要能夠從中查找到符合上下文的詞匯和義項就好,沒有必要盲目貪大。